温良恭俭让 發表於 2024-6-19 17:31:27

难怪湿气除不掉!只祛湿,不健脾,治标不治本!

一到夏季,总感觉整个人“油光满面”,“浑身也湿乎乎”的,只想躺着不想动……反正就是身子骨不清爽,很多人已经意识到这是湿气重的表现。
湿气重,祛湿不就好了?
于是红豆薏米水咕咚咕咚灌……
红豆薏米能利水,效果当然是有的,它能解决湿气的去路,但并不能解决湿气的来源,何况薏米偏寒,天天喝、长期喝很容易伤脾胃、伤阳气。所以大家别随意跟风,胡乱祛湿。
https://pics1.baidu.com/feed/b03533fa828ba61ed4a9fe87438fa704314e591f.jpeg@f_auto?token=639440a0c0154a238df5a9bd0dca4c00

千寒易去,一湿难除
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中医最怕湿邪。湿邪非常狡猾,它从来不单独作战,常常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与寒邪勾结成为寒湿,与热邪抱团成为湿热,遇风则成为风湿,湿气在皮下,就形成肥胖。
湿邪的致病特点:
1、湿性重着。湿邪致病易使人体产生重着、沉重的特点,如身体沉重懒动,睡不醒、易困倦。
2、湿性黏滞。其中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指症状上的黏滞,如湿滞大肠,大便黏腻不爽;舌苔厚腻,舌头边缘有锯齿;咽部不清爽,面部、头发容易出油等。其二,指病程的缠绵性。
3、湿性趋下。湿邪有水的性质,容易下沉,喜欢侵袭阴暗的部位,比如下肢关节、脚趾等。
https://pics2.baidu.com/feed/38dbb6fd5266d0162442d5d59590e40934fa3538.jpeg@f_auto?token=5aabf9fa27ae97909049496e599115f9

湿邪还非常顽固,就像油入了面,你想把油从面里弄出来简直太难了。所以对付湿邪,我们一定要弄清楚病机,打持久战,一点一点祛除湿气。
湿邪的致病原因:
外 湿:由久涉湿地、长期居处于阴暗潮湿环境、长夏时节、梅雨季节等因素导致,主要是受到环境湿气的影响。
内 湿:主要是因为饮食、情志等因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内生湿邪,其产生主要与脾有关。内调外养健脾祛湿
中医将脾胃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功能包括运化水湿,帮助水液代谢等。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虚导致水无法得到正常的运化,就会停滞成湿。如果单纯祛湿,只能治标,问题能得到暂时的缓解,而不调理脾胃,湿气则会在短时间内再次积聚,所以健脾才是治本的方法。
https://pics6.baidu.com/feed/d009b3de9c82d158ee59394a81b129d6be3e42be.jpeg@f_auto?token=616ace798c60aa29f6716740d5745aae

在养生中,我们要将健脾和祛湿综合起来,但要确保健脾是首要任务,这将有助于减少湿气的生成和积聚,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01 中药调理
张仲景——千古祛湿第一方:苓桂术甘汤
四味药:茯苓15克,桂枝15克,白术15克,甘草15克。
君药【茯苓】:能渗湿健脾、祛痰化饮,使水饮从小便而出。
臣药【桂枝】:温阳化气,平冲降逆。协君药以加强化饮利水之力。
佐药【白术】:健脾燥湿,助运化以杜绝痰饮生成之源,合桂枝以温运中阳,协茯苓以健脾祛湿。
使药【甘草】:补脾益气,合桂枝助化阳气,佐茯苓制其渗利太过而伤津,调和诸药。
https://pics5.baidu.com/feed/cb8065380cd79123371538abac8f698cb0b78045.jpeg@f_auto?token=e8b0f146034dea3a9568b2939f9a973e

苓桂术甘汤方剂是祛湿的鼻祖方,是基础方,后世演变的各种祛湿方子都是在这个方子的基础上加减而来。这个方子几乎把各种祛湿的方法一网打尽了,治标又治本,不可不谓千古祛湿第一方。
02 艾灸穴位
丰隆穴属于胃经,又联络脾经,能调治脾和胃两大脏腑,有很好的祛痰的作用。
https://pics1.baidu.com/feed/30adcbef76094b36581a61f0a1774cd78c109d68.jpeg@f_auto?token=f01d97230d49894c6722810341358b79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有触发胃气、燥化脾湿的功效。
https://pics3.baidu.com/feed/d62a6059252dd42a0242c36402806bbbcbeab8fb.jpeg@f_auto?token=f726de6b3927b72770028c85d49c6828

脾俞穴,有利湿升清、健脾和胃的功效,是脾脏最重要的保健穴之一。
https://pics2.baidu.com/feed/3ac79f3df8dcd100aac54fc77330771ebb122fc7.jpeg@f_auto?token=6b3846186d5df96ab06c42c9b6f0cd45

阴陵泉穴是脾经的合穴,也是祛湿要穴,能够清利湿热、健脾理气、通经活络。
https://pics4.baidu.com/feed/902397dda144ad34f97c29c2d2193cfa33ad85f9.jpeg@f_auto?token=b6121d7ca3bfd4bd764634c692a395e8

操作方法:将点燃的艾条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3厘米,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每个穴位悬灸15~20分钟。
如果没有艾灸工具也可以用拇指或食指的指腹垂直向下按压并作圈状按摩,以产生酸、胀感为宜,每个穴位按揉3~5分钟,每天可按摩2~3次。
03 良好习惯
脾害怕生活不规律,健脾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养成好的生活习惯:
? 三餐按时按量,平时多饮水,定时排便,避免暴饮暴食、限制烟酒、少碰寒凉食物。
? 晚上9点后不要进食,夜间脾胃工作效率低,夜宵极易积存体内,成为过剩热量。
? 适度的运动可以加快脾胃处的血液循环,提高脾胃功能。适合的运动方式包括散步、瑜伽、太极拳、八段锦等。
另外,要避免环境中的湿气,多开窗通风,尽量让屋内接触阳光;下雨天减少外出活动、避免冒雨涉水;不要直接睡地板,地板湿气重。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难怪湿气除不掉!只祛湿,不健脾,治标不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