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科学家从一只吸了恐龙血、嵌于树脂化石中的蚊子身上提取出恐龙DNA,成功复制出恐龙,并最终建成了一座恐龙公园,这是电影《侏罗纪公园》中的故事情节。在现实生活中,恐龙,这个灭绝了上千万年的物种,牵动着很多人的神经,人们对它充满了好奇和渴望,甚至有大胆的科学家想要复活这个史前巨兽。
但是近日,新西兰科学家研究认为,DNA只需680万年就会完全分解。因此,有媒体在报道中指出,DNA的寿命是680万年,而恐龙可是在6500万年前就绝灭了,科学家要复活恐龙的想法,看来是没戏了。那么,恐龙是不是真的无法复活?如果能复活的话,其复活的难点在哪儿?为此,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基因问题
多因素影响DNA降解680万年“寿命”并非定论
近日,一项来自新西兰的研究认为,DNA只需680万年就会完全分解。根据计算,他们认为DNA的半衰期约为521年,换言之,每过521年脱氧核糖核苷酸之间的化学键就会断裂一半。就算在-5℃的最理想条件下,最多经过680万年,这些化学键就会分解得一个不剩。而早在那之前,可能只要150万年,这些化学键就已经破碎得完全无法解读了。悲剧的是,恐龙可是在6500万年前绝灭的。
不过,这项研究并没有盖棺论定。其他研究者认为还会有许多其他因素影响到DNA的降解,如土壤化学、发掘后储存条件,甚至动物死去的季节等都可能对结果产生影响。对此,著名恐龙专家、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说:“众所周知,DNA是有机大分子,没有寿命之说,对DNA谈寿命就不太科学。”他指出,像DNA这样的有机大分子在生物体死亡之后,由于所处的环境发生变化,会很快分解,成为DNA片段。这些片段有时会保存在化石当中,可以用于古DNA研究。但目前已知可靠的古DNA片段最多只有几十万年,离恐龙时代非常远。
当然,在特殊条件下,比如DNA所处的环境与生物本身的环境很接近,也就是说最理想的状况,以最慢的分解率来算,也可能达到680万年才完全分解。
“680万年并不是一个定论,而是根据一定的计算推测而来,并无直接的证据。”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汪迎春看来,影响DNA降解的因素有多种,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方面,如温度、所处环境的酸碱性以及生物的活性等。高温、酸性能促进DNA的降解,而微生物所释放的DNA酶也能轻易地降解DNA。如果将DNA存放在中性的环境中并冻存在液氮里,相信其寿命可能远远超过680万年。当然,该研究所说的680万年是指DNA的完全降解,事实上不完全降解的DNA所提供的遗传信息本身就不完整,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够提供完整且遗传信息真实的DNA其保存时间可能要远远低于680万年。
复制问题
寻找完整DNA困难打造胚胎技术不足
现在世界上陆续有地区发现了大量的恐龙或恐龙蛋化石,有人不禁要问,在如此多的化石之中就不能获得一个完整的恐龙DNA吗?
“从存活的生物中获取完整的DNA并没有什么困难,也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保持其稳定,但从恐龙化石中获取完整的DNA是不可能的。”虽然汪迎春把从化石中获得完整恐龙DNA的可能性排除了,但是我们不妨退让一步,假设科学家们撞大运,在这些化石中找到了足够的恐龙DNA片段,是否能拼凑出完整的恐龙DNA来呢?
答案是也很难。“就算人们真的有这样一些DNA的化石,但我们只有遗传密码中非常小的一段,并非所有关键基因都有。所以,要想运用存留下来的古老DNA,来复制恐龙的话,不太可能。”有关专家认为,人类的基因组测序是先将完整的基因组打碎测序(因为单次测序的DNA片段不能太长),然后再重组。但化石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且恐龙又包含很多种类,因此,极难保证这些少量残片最终能拼出一种恐龙的完整基因组。就像一盒拼图只要肯花时间,早晚可以拼成;可如果是100盒拼图混在一起再随便捞出一把,要想拼出一幅完整的图难度就大多了。
那么,我们再退让一步,假设可以修复出一种恐龙的完整DNA,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呢?
歡迎光臨 比思論壇 (http://184.95.51.86/)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