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思論壇

標題: 喀什吐曼河畔的高台民居[42P] [打印本頁]

作者: 逸然    時間: 2016-11-3 12:45
標題: 喀什吐曼河畔的高台民居[42P]

  到达喀什的第二天一大早,我就直奔高台民居。 高台民居是喀什的标志,也是我国目前仅存的一处具有典型古西域特色的传统历史街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喀什这座有着两千多年建城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其灵魂在老城,而老城的精髓在高台民居。


  我穿过吐曼河大桥,从一条土路拾级而上,走进高台民居。


  不知先有土曼河畔的山崖,还是先有地下泉水汇成的土曼河。依崖而建的高台民居历经千百年沧桑,依然倔强地矗立在山崖之上。从两千多年前开始,维吾尔族人就世代聚居在这里,相传东汉名将班超、耿恭曾在此留下足迹。


  随着家族人口增多,便在祖辈的房上加盖一层。楼垂直分布的一扇扇门窗是属于同一个家族的。








  先辈用泥巴和杨树砌筑了第一层,后辈在祖屋上加盖起第二层、第三层,甚至最高的有七层。


  这样一代一代,房挤着房,屋叠着屋,楼连着楼,有的凌空横跨在小巷之上成为过街楼,有的凭空而来落脚在十字路口之上成为悬空楼,形成了层层叠叠,密密匝匝的奇特的民居建筑群。


  在这些看上去随意建造的楼上楼、楼外楼之间,形成了四通八达、纵横交错、曲曲弯弯的狭窄巷道,过街楼、小胡同、手工作坊随处可见,生土建筑比比皆是,如果没有本地人做向导,一定会迷路。随着外地游客的增多,当地政府铺上了六角或长方形的步砖,顺着带棱角的方向,一定不会走失的。




  泥墙斑驳的土屋,精美的墙体砖雕图案,拱形门窗,突显伊斯兰风格。


  苍茫的土屋穿越千百年的岁月,老得从容古朴,气韵庄重。




  一座已经有六百多年历史的清真寺。


  在阔孜其亚贝希巷311号,努尔斯曼姑丽大妈坐在院子里,正在制作维吾尔族花帽。


  花帽是维吾尔族美的标志之一。早在唐代,西域男性多戴卷檐尖顶毡帽,款似当今的“四片瓦”。到了明代,因受阿拉伯和中亚文化的影响,维吾尔族男子削发戴小罩刺绣花帽。清代初期,维吾尔族花帽在用料和款式方面,有了新的变化,冬用皮,夏用绫,前插禽羽,女帽皆用金银线绣花点缀与装饰。喀什的四楞花帽也因此脱颖而出,几乎成了维吾尔族花帽的主流而延续至今。


  阔孜其亚贝希,维吾尔语意为“高崖土陶人家”。土陶制品与维吾尔族人的生活习俗紧密相连。生活中一日三餐不能分离的“塔瓦克”、洗手用的“吾肉克”、盛水的“库甫”、洗衣用的“台西台克”、挑水用的“库扎”,以及婴儿摇床便具,甚至还有土陶制的捕鸟猎具等等,其土陶制品品种多达百种,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高崖土层中有一种维吾尔人叫“色格孜”的土质,这种泥土质地细腻,粘性强牢,是制作土陶器的绝好材料。大约在800年前有一个烧制土陶的匠人首先发现了“色格孜”土,于是就在土崖上建造了第一个土陶作坊,随后相继有很多土陶艺人在高崖上开设土陶作坊,现在尚存三家。


  吾麦尔 艾力兄弟是第六代手工土陶制作人。走进低矮的作坊,里面到处堆的都是土陶制品。


  艾力的作坊在楼上。攀上木梯,上面蹲了十几位摄影爱好者,我挤进去拍了两张赶紧退下楼来。面对这门古老的手工制作土陶技艺,影像记录也许是最好的留存方式。


  一只猫懒懒地蹲在墙头。


  单开的门,挂起的门帘,是表示主人在家还是不在家呢?


  这个像毽子一样的东西不知道是什么~


  离开喀什前一天,和@独臂老宋江 老师一起,在黎明前再次来到高台民居拍摄日出。










  蓝天映衬下的土黄色高台民居,更加悠远。


  当全国各地大拆大建,对历史文化建筑造成毁灭性破坏时,打心底赞赏喀什政府对古城所做的保护工作,从2009年以来,投入近10亿资金,对喀什老城9722户维吾尔族传统民居进行加固改造,高台民居至今依然保持着原始的模样,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我拿着相机留恋在土屋之间。我没有记住新城那一座座拨地而起的钢筋水泥建筑,却记住了老城的面孔,记住了老城的高台民居。









歡迎光臨 比思論壇 (http://184.95.51.86/) Powered by Discuz! X2.5